close

 


教出會做人的孩子.jpg

 

做孩子「人際智慧」的第一位導師

 

大家都會說「會做人比會做事重要」,但是放眼台灣,會發現這還是一個以考試分數、職場成就論輸贏的社會。近來校園霸凌新聞頻傳,才讓全國家長們又開始緊張起來,「我的孩子會不會成為被霸凌的對象?」甚至,「我的孩子會不會在學校霸凌別人?」!

隨著電視新聞的炒作,社會氛圍逐日加溫,家長們的焦慮也達到了頂點,儼然我們的孩子每天都在槍林彈雨中求學上課;但教育現場似乎還提不出具體解決辦法,甚至又將問題拋回給家庭教育。讓我們不得不回頭檢視,孩子們的人際能力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身為家長又如何扮演好孩子的「人際智慧」的第一位老師。

(在多元智能教育理論中,「人際智慧(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)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,指的是「辨識與瞭解他人的感覺、信念與意向的能力,其核心成份包括了注意並區辨他人的心情、性情、動機與意向,並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。」)

更要注意的是,孩子的人際關係問題絕不單單只是「霸凌」。孩子總是自己玩不愛交朋友、過於害羞、太過自滿,乃至不喜歡跟人打招呼,都是家長心中從沒間斷過的煩惱。

有趣的是,本書卻從人際關係碰壁的大人遭遇的困境談起,透過檢視大人自身的成長經驗,找到造成現況問題的解答。很多家長除了看孩子不順眼,其實也同時暗暗對自己不滿意,透過親職講師、人際溝通專家的觀點,帶讀者從不同面相瞭解「有人際困擾的人們是如何長大?」。當有這方面困擾的大人先知道這些困難並不是自己的錯,而是從小的環境造成,並且是有機會被解決的,便能找到去面對的能量,也可以用比較健康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孩子,便能終止這個負向循環,甚至找到逆轉為正向教養的方法。

書中也羅列了孩子常見的十大人際問題。從親職專家、教育工作者、心理師的三方會談,可以看出孩子的問題向來是複雜的,也因此更需要父母細緻地照顧。例如面對「不喜歡和他人分享的孩子」,書中建議父母可以在客人來訪之前,主動和孩子討論「他有什麼是不想和別人分享?哪些是可以分享的?」,雖然這只是個小動作,但卻可以讓孩子覺得被尊重。這是個很關鍵的提醒,尤其台灣人十分好客,家裡有客人要來時,大人通常都忙著招呼自己的朋友,只記得對孩子耳提面命要有禮貌,卻常忘了我們的孩子也期待得到同樣誠意滿滿的尊重。或許會覺得這樣很麻煩,但畢竟「教養」向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,「用心」更不是嘴巴喊一喊就可以達成。

帶著兒子徒步環島的魯文學先生,在旅途中用「溫柔陪伴」領著兒子面對自己的情緒;吳玥芬女士創辦蒙特梭利理想園,主張發展遲緩的孩子和一般兒童應該在一起學習;以及其他例子都讓我們在字裡行間,看到這些父母認真面對孩子的真實樣貌,在陪孩子成長過程中,會有開心,但更多的是挑戰。

期待閱讀這本書的父母,能從中得到更多力量,帶著我們的孩子,面對日趨複雜的「人際關係」。同時也推薦給其他父母,讓更多家長掌握教孩子作人的技巧,換個角度想,這不正是為我們的孩子準備一個更友善的環境。

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 謝國清

 

更多《教出會作人的孩子》資訊,請點此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凱信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